想知道如何解讀每股盈餘EPS?EPS反映企業盈利能力,觀察EPS的變化趨勢至關重要。你可以藉由查詢EPS資料網站,例如goodinfo資訊網、CMoney股市和MorningStar等,輕鬆掌握公司近幾年的EPS數據。透過比較EPS與其他財務指標,例如營收、毛利率、淨利率等,你就能更全面地評估公司的獲利狀況,並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。
每股盈餘EPS是什麼?
在股票投資的世界裡,每股盈餘(EPS,Earnings Per Share)是不可或缺的指標,它代表著公司每股股票所賺取的淨利潤。簡單來說,EPS就像是一家公司的「成績單」,反映著公司獲利能力的高低。EPS越高,代表公司每股賺的錢越多,通常也代表著公司經營狀況良好,吸引更多投資者青睞。
想像一下,你投資了一家公司,你希望這家公司能夠賺錢,並且將賺到的錢分配給你,也就是所謂的「股利」。而EPS就代表著公司賺取的利潤,可以分配給每股股票的金額。
EPS的計算方式看似簡單,但實際上卻包含了許多細節。計算公式如下:
EPS = 淨利潤 / 已發行股數
其中,淨利潤指的是公司在扣除所有成本和費用後的淨利潤,而已發行股數指的是公司發行在外的股票數量。
例如,一家公司在過去一年淨利潤為10億元,已發行股數為1億股,那麼該公司的EPS就為10元。
然而,單純看EPS數字並不足以評估一家公司的價值,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分析,例如公司的產業趨勢、競爭狀況、財務狀況等。
在下一篇文章中,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觀察EPS的變化趨勢,以及如何將EPS與其他財務指標進行比較,幫助您更全面地分析公司的盈利狀況。
EPS的局限性:只看EPS,你可能被騙了!
EPS(每股盈餘)是投資者最常關注的財務指標之一,它代表著公司每股股票所創造的獲利。乍看之下,EPS越高,公司似乎就越賺錢,投資價值也越高。然而,EPS只反映了公司的獲利能力,卻不能完全代表實際的現金流入。換句話說,EPS只是反應了獲利能力,但會計損益表上的獲利,不代表實際有現金流入。 必須同時搭配營業現金流、自由現金流量表上的數字做觀察。
舉個例子,你賺了1000元,但實際現金流入只有500元。 這種狀況也許是存貨,或者應收帳款過多,財務狀況並不健康。 因此,僅憑EPS來評估一家公司的財務狀況,可能會讓你陷入誤區。
為了更準確地評估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,我們需要觀察公司的現金流,特別是營業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。 營業現金流代表公司從日常營運中產生的現金流入,而自由現金流則代表公司在支付所有營運支出和資本支出後,剩餘的現金流入。
如果一家公司的營業現金流遠低於其淨利潤,這可能意味著公司存在一些問題,例如:
- 存貨過高,導致資金被鎖定在庫存中。
- 應收帳款過多,導致資金被客戶拖欠。
- 公司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擴張或研發,導致現金流出增加。
因此,單純看EPS並不夠,我們還需要觀察營業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,才能更全面地評估公司的財務狀況。
什麼是稀釋EPS?
在了解稀釋EPS之前,我們先回顧一下每股盈餘(EPS)的計算公式:EPS = 稅後淨利 / 普通股股數。從公式中可以發現,EPS 的計算只考慮普通股股數,然而除了普通股外,公司一般還會發放特別股、認股權證、可轉換公司債、股票選擇權等。這些標的並不屬於普通股,但又可以轉換為普通股,當這些標的轉換為普通股時,會造成普通股股數變多,對盈餘產生稀釋的效果,也就是普通股股東可分得的平均盈餘變少了。稀釋EPS就是在計算本期稅後淨利時,要先扣掉特別股股利。 因為特別股股利是類似債券利息的成本,會優先於普通股股東的利潤分配,所以不會算到投資人可分配的淨利中。
從稀釋EPS的公式來看,要能理解稀釋EPS並不是真正的EPS,只是做一種「保守評估」。 因為稀釋EPS所使用的稀釋股,實際上當下並沒有真的變成新的股票,只是「有可能」變成股票而已。舉例來說,如果一家公司發行了一百萬股認股權證,每張認股權證可以以10元的價格購買一股股票,目前公司股價為15元,那麼這一百萬張認股權證就具有「稀釋」的效果,因為如果認股權證持有者行使權利,就會有新的股票發行,導致普通股股數增加,稀釋每股盈餘。然而,這些認股權證持有者是否會行使權利,取決於未來股價的走勢,如果股價持續低於10元,認股權證持有者可能就不會行使權利,稀釋效果也就不會發生。
因此,稀釋EPS的計算是一種保守的估計,它假設所有可能導致普通股股數增加的標的都會被轉換為普通股,以此計算出最小的每股盈餘。這種保守的估計對於投資者來說非常重要,因為它可以幫助投資者了解公司未來盈餘分配的潛在風險。
項目 | 說明 |
---|---|
EPS | 每股盈餘(Earnings Per Share),計算公式為:稅後淨利 / 普通股股數。 |
稀釋EPS | 在計算EPS時,考慮所有可能轉換為普通股的標的(例如:特別股、認股權證、可轉換公司債、股票選擇權)對普通股股數的影響,計算出最小的每股盈餘。 |
稀釋效果 | 當這些標的轉換為普通股時,會造成普通股股數變多,對盈餘產生稀釋的效果,也就是普通股股東可分得的平均盈餘變少了。 |
稀釋EPS的計算 | 計算本期稅後淨利時,要先扣掉特別股股利,並假設所有可能導致普通股股數增加的標的都會被轉換為普通股。 |
稀釋EPS的意義 | 一種保守的估計,可以幫助投資者了解公司未來盈餘分配的潛在風險。 |
為什麼eps會突然衰退?
當一家公司的年度或某季的EPS突然大幅衰退時,投資者往往會感到困惑和不安。這通常意味著公司經營狀況出現了問題,但具體的原因卻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得知。
EPS衰退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兩大類:本業經營衰退和非本業外在因素。
本業經營衰退是指公司核心業務出現問題,導致營收下降、成本上升或利潤減少。例如,公司產品銷售不佳、市場競爭加劇、原材料價格上漲、生產效率下降等,都可能導致EPS衰退。
非本業外在因素是指公司本身經營狀況良好,但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,導致EPS衰退。例如,天災、疫情、金融危機、政策變革等,都可能影響公司的營運,進而導致EPS衰退。
如果EPS衰退是因公司本業經營衰退導致,投資者需要仔細分析公司經營狀況,判斷衰退是否為暫時性或長期性。如果衰退是長期性的,投資者應考慮出脫或減碼持股,避免投資風險。
如果EPS衰退是因天災、非本業外在因素導致,投資者需要判斷衰退是否為暫時性。如果衰退是暫時性的,通常是逢低買進的進場點。因為當非本業因素消失後,公司的經營狀況會恢復正常,EPS也會回升。
總之,EPS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投資者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,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。
EPS怎麼算?
在股票的世界裡,要比較兩間不同公司,就是用「每股盈餘」EPS(Earning per Share),也就是「企業為一張股票賺到多少錢」。EPS 公式 = 稅後淨利(在損益表中可以找到) ÷ 在外流通股數。
推薦閱讀:為什麼 EPS (每股盈餘)不是越高越好?一分鐘帶你搞懂 股價、EPS、本益比的關係 買股票前一定要看 EPS!
企業存在的重大目的就是為股東賺錢,假設一間公司一年淨賺 2000 萬,這間公司發行了 10 萬股股票,那麼當年的 EPS 就是 200(2000 萬 ÷ 10 萬股)。
時間推到 2020 年,台積電的 EPS 為 19.91 元,大立光的 EPS 是 182.86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假設股價、一切條件都一樣的狀況下,投資人應該選擇大立光,但事情沒這麼簡單。
EPS 的計算看似簡單,但實際上卻存在著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:
- 股數的變化:公司可能會進行增資或減資,導致流通股數發生變化,影響 EPS 的計算結果。例如,公司進行增資,發行新的股票,就會增加流通股數,導致 EPS 降低。反之,如果公司進行減資,減少流通股數,則會使 EPS 上升。
- 特殊項目:公司在計算淨利時,可能會包含一些特殊項目,例如出售資產的收益或虧損,這些項目會影響 EPS 的計算結果。因此,投資者在分析 EPS 時,需要留意公司是否包含了特殊項目,並剔除這些項目,才能更準確地評估公司的盈利能力。
- 會計準則的差異: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會計準則可能有所差異,這也會影響 EPS 的計算結果。例如,某些國家允許公司採用不同的折舊方法,這會影響公司的淨利,進而影響 EPS。
因此,投資者在分析 EPS 時,不能只看單一數字,需要結合其他指標和信息,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公司的盈利狀況。例如,可以參考公司的財務報表,了解公司的營收、成本、利潤率等信息,也可以參考公司的產業趨勢、競爭環境等信息,才能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。
EPS怎麼看結論
透過了解EPS的計算方式、觀察其變化趨勢,並結合其他財務指標,你可以更深入地分析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,並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。EPS雖然是一個重要的指標,但它並不是唯一評估一家公司價值的標準。投資者應全面考慮公司其他財務指標、產業趨勢、競爭環境等因素,才能做出更精準的判斷。
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「EPS怎麼看」,成為更精明的投資者!
EPS怎麼看 常見問題快速FAQ
什麼是每股盈餘(EPS)?
每股盈餘(EPS)代表著公司每股股票所賺取的淨利潤。簡單來說,它就像是一家公司的「成績單」,反映著公司獲利能力的高低。EPS越高,代表公司每股賺的錢越多,通常也代表著公司經營狀況良好,吸引更多投資者青睞。
怎麼利用 EPS 進行股票投資決策?
EPS 可以幫助你篩選公司,評估投資價值。你可以觀察 EPS 的長期趨勢,了解公司盈利能力是否穩定成長;也可以分析 EPS 的季度變化,找出影響因素,例如季節性因素、新產品上市等。此外,將 EPS 與其他財務指標進行比較,例如營收、毛利率、淨利率等,可以更全面地評估公司的盈利狀況。
EPS 真的越高越好嗎?
EPS 並不是越高越好,需要與其他財務指標一起評估。例如,你需要觀察公司的營業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,了解公司是否真的有賺到錢,以及是否能持續創造盈利。